我國香菇80%為日本開發品種 菌物種業發展任重道遠
香菇原產中國,也是國人餐桌上的常見菇類。可是,目前我國的香菇,80%卻是日本品種。
根據日本產業集團的調查,在中國檢查的干香菇中,80%是日本開發的品種。據日本菌床生產商調查,從中國進口的菌床收獲的新鮮香菇90%是同一廠家的品種,流出的菌種生產的菌床是“再進口”,情況也出現了。據日本林業廳認為,原則上禁止出口的香菇菌種,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泄露到了中國。
為防止對國內產地和菌劑生產企業造成影響,日本自1956年起根據經濟產業省出口貿易管制條例,原則上禁止出口日本開發的香菇菌劑。
2020年度,日本特產林產品振興協會利用正在開發的DNA分析技術,對在中國隨機挑選的21種干香菇進行了調查。日本開發品種17個。“如果我們進行大規模調查,我們應該能夠確定日本品種在中國廣泛分布的程度,”一位機構官員說。
日本最大的菌劑制造商森產業(群馬縣桐生市)也于2011年至10年前檢查了日本種植的香菇,這些香菇很可能使用從中國進口的香菇菌棒。90%的目標品種是根據種子和種苗法注冊的品種(注冊品種),70%仍處于育種者權利保護期。“我們不知道路線,但它可能在2010年左右流入中國并在那里擴散,”該公司表示。我們將研究在中國開展品種登記工作等對策。
根據該機構在2020年的估計,日本消費的香菇中有17%來自進口菌棒。據說大部分進口的香菇菌棒來自中國,其中一些種植了日本香菇品種。另一方面,過去進口的香菇菌棒如果是在日本采摘的香菇,可以貼上“國產”的標簽,但今年3月,消費者事務廳修改了規則,將原產地作為產地。將種子真菌種植在香菇菌棒培養基中。該公司評估,這將導致選擇來自國內香菇菌棒的香菇。
不過,預計日本品種在中國反復繁殖的局面還將繼續。農林水產省旨在成立專門機構打擊海外侵權行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認為,中國是“食用菌大國”,但還不是“食用菌強國”,是因為還有其他方面受制于人。我們現在的菌種,基本都來自荷蘭、美國、日本、韓國等,設備也是對方的,對外依存度很高。
近年來,這位“小木耳,大產業”的科技領路人、食藥用菌“一區一館五庫”理論和實踐首創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國際食用菌領域學術泰斗,多次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撰文,呼吁加強種業創新,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安徽大學農研院學術委委員胡桂芳在中國發展觀察等報刊撰文提出,當前,迫切需要在三物農業理念和大食物觀指導下,把菌物種業擺上戰略位置,切實加強菌種科研創新,打一場菌物種業翻身仗。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奇近年來一直呼吁加強菌物農業的種業攻關,2021年4月,在合肥市提出打造種業之都不久,劉奇就針對合肥市農作物種業、畜牧業種業有較好基礎,唯獨缺少菌物種業的現狀,提出《為合肥種業之都建設再添“一種”》的建議,立即被省委、合肥市委領導采納。合肥市做出了引進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建設中國菌物谷的決策。
劉奇提出:加強菌物種質資源調查采集;加強野生菌物種質資源保護;建立國家級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實施食用菌種業創新工程;加強食用菌菌種保護。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會長常瑩建議,要從菌種創制創新、成果轉化、全產業鏈發展等方面,構建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這包括啟動和加快食(藥)用菌立法,彌補法律法規缺陷。作為合肥菌物生物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她表示,合肥市和長豐縣正在大力度、快節奏推進中國菌物谷菌物種質資源“一館五庫”保育體系建設,這將從源頭保障我國食藥用菌菌種創制創新工作,為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奠定堅實基礎,成為建設我國食用菌強國的加速器。
來源: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