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菌物學會第七屆理事及《菌物學報》編委會在山東泰安召開
11月11日,2017年中國菌物學會第七屆理事及《菌物學報》編委會在山東泰安泉盛大酒店召開,中國菌物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菌物學報》編委7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山東農業大學承辦。理事會上,與會代表對2018年學術年會召開地點和承辦單位進行了討論,最后一致同意中國菌物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山東泰安舉行,會議由山東農業大學、易菇網共同承辦。
在上午的開幕式上,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高東升首先致歡迎辭,中國菌物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郭良棟致開幕辭。簡短的開幕式后,先后由華中農業大學姜道宏教授作“核盤菌與真菌病毒”,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作“大型真菌多樣性及相關研究拓展”,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席麗艷教授作“馬爾尼菲藍狀菌的研究現況”,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教授作“稻瘟病菌功能性附著胞形成機制研究”,湖南師范大學陳作紅教授作“我國野生蘑菇中毒調查及社會服務”,山東農業大學張修國教授作“蔬菜卵菌免疫性蛋白功能特性研究”的學術報告。山東農業大學100余名學生參加了學術報告會。
下午,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研究員主持召開了第七屆理事工作會議,中國菌物學會秘書長白逢彥研究員對2017年學會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計劃進行了介紹。2017年,學會在組織建設方面,新增個人會員78名,新成立分支機構菌物組學專業委員會,在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選舉產生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學會負責人,產生新一屆黨委成員、新一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新一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及辦事機構人員、第一屆監事會,并修訂了學會章程。在黨建工作方面,成立中共中國菌物學會功能型黨委,成立辦事機構黨組織,與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共同成立聯合辦事機構黨支部。在學術交流方面,舉辦第十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2017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暨第四屆中國食用菌博覽會、第八屆中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第十三屆海峽兩岸菌物學學術研討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7年學術年會、第一屆亞太地區食品和飼料中真菌毒素防控能力建設國際會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多位學會理事赴越南參加2017亞洲菌物學大會,各地方學術交流亦豐富多彩。在人才培養方面,舉辦醫學真菌研究進展培訓班、菌物命名法與多樣性編目研討會暨講習班、食品發酵微生物組學研討會暨培訓班。在科普工作方面,2017年對外組織開展的科普宣傳活動約10多次,舉行“科技活動周”“科技進步月”、“全國科普日”等大型主題活動。在產業專題論壇方面,舉辦2017第二屆全國羊肚菌大會、2017第五屆全國天麻會議、2017年世界蟲草論壇,即將舉辦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會上,辦公室主任蔣娜博士對2017年度學會財務情況進行了介紹,菌物產業分會會長姚一建研究員對產業分會未來工作設想進行了介紹,2018年,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將依托易菇網全力籌辦好2018世界食用菌產業扶貧大會、2018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暨第五屆中國食用菌博覽會、2018第二屆中國·納雍野生菌大會、2018第六屆全國天麻會議等會議,并在聯盟組建、技術培訓等方面開展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項工作。
《菌物學報》編委合影
在《菌物學報》編委會上,責任編輯王敏以“承前啟后,既往開來”為主題作了雜志工作匯報。王敏介紹到,《菌物學報》2015年入選中國知網“國際數字出版工程”、Rich-XTML網刊,2016年CNKI優先網絡出版,2016年月刊出版,2017年引入ORCID,2015-2017年先后出版食用菌973項目專刊、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刊、冬蟲夏草專刊、植物病原真菌專刊、藥用真菌專刊、菌根真菌專刊共6本專刊,2017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顯示復合影響因子1.405,總被引頻次3818,2015、2016連續兩年被授予“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并入圍2017中國精品科技期刊F5000。并提出期刊第二個“十年規劃”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編委會上,主編戴玉成教授組織編委就論文引用等情況進行了專題討論,并提出雜志堅持每年至少出版2本專刊或專欄,編委會成員在本屆任期內至少投稿1篇論文,或組織1期專刊。最后,還進行了第八屆優秀編委證書頒發,《菌物學報》第八屆優秀編委特別貢獻獎:李玉、莊文穎,優秀編委獲得者為:陳雙林、郭良棟、郭順星、康冀川、李泰輝、劉潤進、劉杏忠、孫廣宇、圖力古爾、王成樹。最后,編委們還暢所欲言,紛紛為《菌物學報》的發展獻計獻策。
《菌物學報》編委會后,中國菌物學會黨委書記郭良棟還組織理事會層面黨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出并希望與會人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地全身心投入全面深化改革行動中,精準把握學會各項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強化對菌物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領。堅持學會“四為服務”職責定位,持續改進聯系服務廣大會員的體制機制,加強對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培養激勵力度,大力營造創新爭先良好氛圍,推動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不斷開創學會工作發展新局面。